不久前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,践行绿色生活方式,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。绿色生活,共建美丽中国,正成为公民的共识与愿景,也是我国公民环保素养提升的集中体现。
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弘扬环保新风尚?上海师范大学朱建教授带领学生开展的“铅蓄电池回收再利用”项目为我们带来新的启示。在中国首批新闻名专栏《市民与社会》电台栏目中,团队倡议引发社会对铅蓄电池回收的广泛关注;市人大代表秦畅据此提案,建议政府在资源可循环利用方面,更大程度的整合回收体系。互联网+志愿者模式,不断推动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正规化。
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,电子产品使用激增,既创造出规模庞大的电池市场需求,也为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带来难题。
据相关统计,每年我国废旧铅蓄电池产生量超过2.6×106吨,而正规的回收比率不到30%。非法回收的废旧电池,将带来严重的重金属铅和电解质溶液污染,进而危害人类的神经系统、消化系统等生命安全。
废旧铅蓄电池的回收处理,从管理、收集、运输、拆解,再到提炼,需要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。回收再利用已不仅是环保命题,也是经济命题。如何搭建起正规的处理渠道,朱建教授带领学生团队,匠心独具,从控制源头做起,构建互联网+志愿者的管理模式,直接对接社区与正规回收企业,防止废旧电瓶流入“灰色产业链”。项目规划中,有电瓶回收需求的居民进行线上登记,社区志愿者收集信息后转交正规的回收企业、定期回收。朱教授标识,互联网+志愿者模式的回收路径处于尝试阶段,与完全依靠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延伸路径相比较,它低成本的将生产者、使用者和回收者有机联系在一起,有效实现铅酸电池回收的低社会成本、高社会效益运行。这对改善现有铅酸电池回收乱象、再利用废旧电池及其他电子垃圾,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2019年,朱建教授带领团队参加中国首批新闻名专栏《市民与社会》电台栏目,通过电台,他们详解了项目初衷与概况,对市民发出倡议,引发社会对铅蓄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广泛关注与讨论;市人大代表秦畅据此提案,建议政府在资源可循环利用方面,更大程度的整合回收体系,为环境保护。
铅蓄电池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保护利用,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、资源节约意义重大,这样一项系统工程中,朱建教授团队在探索技术可行、经济可取的科学化处理方式,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亦是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,推动生态文明共建、美丽家园共享的环保新风尚。